重拾自信,你需要先摆脱“精神牢笼”


  《越过内心那座山》的作者、心理学家伊迪丝·伊娃·埃格尔博士,曾是二战期间被抓到集中营的一名俘虏,也是集中营幸存者之一,当年她们一家人被关进集中营的时候,她才16岁。


  这段痛苦的经历带给了她沉重的回忆,但她从解救之后便一直坚持接受心理治疗,现在已经能勇敢地面对曾经所有的痛苦了,正如《经过内心那座山》这本书的英文名:“礼物”,她从那段经历里,学会了生活:在苦难中的你,仍然可以做出选择,就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曾经的遭遇。


  作为一位心理学家,埃格尔博士总结出了12种常见的“精神牢笼”,如果你也正经历糟糕的处境,即将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,希望你能找到并摆脱束缚你的“精神牢笼”,重拾自信。

01 受害者心态型牢笼

  受害者心态会让人把自己看成生活的受害者,从而消极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,对过去所有的不幸都难以释怀,不断回想自己的失败和伤痛,把解救自己的责任和希望寄予他人身上。


  走出受害者心态型牢笼的关键,便是努力抛开过去,好好活在当下,如果你正被过去的经历所困,不妨找到那个导致自己受伤的人,一起回顾曾经的自己,并感激那样的经历推动了自己的成长,最后别忘了将自己的对未来的规划列出来,时刻提醒自己:我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,每一天都要更努力。

02 逃避型牢笼

  很多人都会因为恐惧和焦虑而逃避事实,一直都在否定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,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情绪一直积压无法释放,没有办法真正从生活的困境里逃脱。


  如果你正被困于逃避型牢笼,那就开始学着更多地接纳自己吧,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意义的,去跟真正在乎你的家人、爱人或者是同事和朋友说说心里话,表达出你内心的真实感受,而不是逃避所有的沟通和交流,相信他们能陪伴你、帮助你渡过难关。

03 自我忽视型牢笼

  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和忽视自己的人,便是陷入了自我忽视型牢笼的人,而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能忽视,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为了获得父母的爱护而顺从父母的要求,通过满足父母的期待来获得父母的认可,而这样长此以往,我们往往会在成长中逐步忽视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

  成为别人希望成为的人,为别人而活,会带给自己非常大的精神压力,其实,我们可以“自私”一点,将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,学会关爱自我,照顾自己的感受,把别人强加的不平等和不合理都拒之门外,比如到大自然里踱步或是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,给自己留出享乐的时间和空间,这样才能真正从自我忽视型牢笼里解脱出来。


  埃格尔博士罗列的精神牢笼还包括秘密型牢笼、内疚和羞耻型牢笼、未解决的悲伤型、僵化思维型牢笼、怨恨型牢笼、恐惧型牢笼、评判型牢笼、绝望型牢笼和不宽恕型牢笼等,只有当你尝试从这些枷锁里摆脱出来,才能重拾自信,热爱生活。


  曾经的经历并不能代表一切,我们都应该不断汲取更多的能量,像生活的巨人一般越过每一处高山。

  

本文由你猫发布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海报
重拾自信,你需要先摆脱“精神牢笼”
  《越过内心那座山》的作者、心理学家伊迪丝·伊娃·埃格尔博士,曾是二战期间被抓到集中营的一名俘虏,也是集中营幸存者之一,当年她们一家……
<<上一篇
下一篇>>